
□蒋璟璟富牛网
不久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“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”作出新的部署和要求。记者调研发现,近年来,全国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,积极推进智慧灯杆项目富牛网,力求实现“一杆多能”。但一些地方“跟风式”建设智慧灯杆,存在与现实需求脱节、部分功能成为摆设、后期运维跟不上等问题。调研发现,绝大多数智慧灯杆只承担了照明和监控功能,一些灯杆下方具有手机和电动汽车充电接口,但路边并未设置停车位,充电接口也没电。(半月谈)
不少地方的城市智慧灯杆,投入和产出极其不成正比,属于明显未能充分兑现价值的市政设施。理论上的智慧灯杆,是一专多能、无所不能的。而现实中的智慧灯杆,则往往是有名无实、打回原形的。按理来说,智慧灯杆融合LED照明、无线通信、传感器、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具备照明、多功能摄像头、交通指示、实时数据发布、一键报警、人员轨迹追踪等功能,可谓配置拉满、性能强悍。只不过,上述种种设计指标,大多都未能真正落地,很遗憾却也不难理解。
城市智慧灯杆部分功能成摆设,并不是说这些功能不需要、不重要,更大的原因其实在于,此前大体已经有了实现相关功能的基础设施。比如说,天网监控系统、道路交通信号系统等等,这些属于原本就有,并且是成链组网、高度成熟的,并不太需要智慧灯杆来参合一脚;而还有一些功能,则有着更为便捷、低成本的实现路径,诸如数据发布、一键报警之类,一部智能手机足以胜任,故而也不必劳驾智慧灯杆出马了——智慧灯杆,到头来还是个路灯,这是很现实的尴尬。
一些智慧灯杆,主打“集成”却难堪大任,标榜“集约”却并不节约。数据显示,成本方面,智慧灯杆单杆建设成本从数万元至十数万元不等,后期运维成本,亦是一笔不小的数字。如何让这笔钱花得值、能回本,目前还看不到太多办法。若是追根溯源,其实不难发现,某些城市此前力推智慧灯杆,也并不是纯粹算经济账、民生账,而更多是为了蹭“数字”概念便车、凸显“智慧”形象,藉此来谋求方案和预算层面的隐藏红利。于是乎,建起来很重要,用不用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整体来看富牛网,城市智慧灯杆总量不大、占比有限,本身就是试水性质。既然如今很多地方的城市智慧灯杆被证伪,那么后续对这类项目的审批,也该趋于审慎了。不要想当然、玩概念,要的是真实的需要,以及实践的验证。
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